三明市“十四五”期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三明市行政服务中心(林文斌 摄)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精心部署、高位推动;市人大、政协发挥职能优势,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市纪委监委以“零容忍”态度整治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上海市先进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审批更简、税费更轻、服务更优……良好的营商环境如清新空气般滋养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三明营商环境首次跻身全省优良档次,市场主体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创新举措申报及现场核验督导均获满分,8项指标进入全省标杆,较上年增加5项。
政策保障,让企业更暖心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撑。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方案等文件,建立统筹协调、跟踪通报、考核督查等工作机制,挂图作战。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印发《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深化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集成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3个工作方案,出台实施79条改革创新举措,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小高,我给你支个招,一年能节省1000万度电。”4月9日,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启动会在清流县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这句话,让福建展化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龙强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经过交流,双方约定由院士带队考察企业,确定优化方案。
氟新材料产业是清流县的一张名片,已被纳入福建县域重点产业链规划,2024年产值突破30亿元。近年来,清流县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产业链资源供给等方式,为人才、技术与企业对接搭建桥梁。
清流县的实践,正是我市推动“一县一品牌”创建工作的生动缩影。在市级统筹指导下,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涌现出沙县区“三创联动”盘活绿色资产、尤溪县优化林权登记服务、清流县激活氟新产业“人才引擎”等一批特色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个典型案例获省级宣传推广,营商环境建设的区域影响力持续提升。
优化服务,让企业更舒心
“今天上午我在窗口一次性办好了餐饮店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10月14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刚刚办完业务的市民汪茹虹欣喜地说,“现在,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办事效率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汪茹虹的便捷体验,得益于市行政服务中心推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过去开办餐饮店需要跑多个部门、重复提交材料,如今在“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有服务专员全程指导,通过系统同步采集、信息共享,实现了关联事项“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大大节约了企业和群众的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聚焦企业办事难点、堵点,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市场主体服务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大幅压减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和跑动次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从“传统服务”到“智慧升级”需要数字赋能。我市推出市区一体化“一窗通办”服务,整合优化市、三元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设置9类领域和1个无差别综合受理区及若干个特殊用途服务专窗,被省上列为“一窗综合受理”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将e三明平台升级至9.0版本,搭建“明码”平台,提供企业群众办事一码取号受理等全流程服务,实现“掌上办”政务服务事项3.03万项,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占比85.45%。
规范有序,让企业更放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驱动力,也是吸引力、竞争力。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就必须规范市场秩序,营造竞争公平、市场开放、经营合法、秩序规范的营商环境。
规范引导,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四五”以来,我市着力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依托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实时监测处理市场隐性壁垒,确保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此外,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全市共排查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相关政策措施2438份,针对发现因相关内容存在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情形的文件,已废止14份,修订12份。
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权限。依托省网上办事大厅,组织市县两级业务部门开展事项规范权限调整建设工作,优化政务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动态调整事项标准,对照国家标准表述,处置问题事项1800余项。
信用监管则为市场经济筑牢了“诚信基石”。我市实施事前信用承诺制,将承诺及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各行业上报信用承诺书251.95万份;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对相关主体依法依规实施激励或惩戒,依法依规落实信用信息修复工作,修复信用信息6960条。
法治护航,让企业更安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市积极响应企业呼声,勇于探索创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并实施《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方案》,同时配套推出柔性执法,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市场活力。
去年8月,市交通运输局率先运用“闽执法”平台牵头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对三明市联华石油运输有限公司开展“综合查一次”执法检查。通过统一组织检查力量、确定集中检查时间,解决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等问题,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这场面真是头回见。以前公司平均每月迎接五六次检查,执法人员每次查一项就走。现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迎检负担,也便于一次性整改到位。”三明市联华石油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洁翀感慨道。
“综合查一次”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温度。自联合执法全面推行以来,相关部门已累计减少对企业检查1700余次,持续深化柔性执法“四张清单”制度,依法少罚免罚2500余万元。这一经验做法入选全省政法机关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20个正面典型案例。
司法服务为企业护航。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法商益企”“麒麟为企”等服务品牌,已举办企业家问需座谈19场,全市律师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966次,提供法律咨询建议6400余条,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感谢司法局和检察院的帮助,让我既能安心接受矫正,又能靠自己的手艺养家!”8月5日,远在江苏常州的黄某在回访电话中激动地说道。
此前,黄某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社区矫正期至2025年1月。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他希望赴常州经营沙县小吃,却担心外出受限。沙县区司法局联合检察院了解情况后,经走访核实,确认其符合条件,随即开通“绿色通道”,仅用20天就完成跨省对接,助力黄某顺利赴常州创业。
沙县小吃的崛起,是一部“法治护航产业升级”的奋斗史。在这里,政法委牵头、政法各部门配合、法学专家参与,针对“欺行霸市”“商标侵权”“劳资纠纷”等痛点,共同制定政法机关服务企业十项措施及实施细则,为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沙县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三明市委政法委进一步统筹资源,推动法治服务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延伸。三明法务区自2024年启动运行以来,先后整合入驻ESG司法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三明仲裁委员会、三明市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等首批15个法务泛法务机构,为各类民商事主体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金融司法等全链条法律服务,让“法治三明”成为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丁楚玉 通讯员 黄慧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