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日期:2025-10-26 12:42 来源:三明日报
| | |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项目之一——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新址(林文斌 摄)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三明是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客家祖地”、“朱子故里”、万寿岩遗址等闻名全国,万余红军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

  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文化,是三明的宝贵财富。“十四五”时期,我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深挖活用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万寿岩遗址”“客家祖地”“朱子故里”等文化品牌,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等,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明篇章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铸魂

  金秋十月,在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厦门的游客杨建华和家人在“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专题展前长久驻足。

  “早就听闻这里收藏着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次专程带家人来瞻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凝视着展柜中历经岁月洗礼的军号谱,杨建华激动地说。

  三明全域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是毛主席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留存着无数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承载着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十四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抓好抓实“红色领航”重点任务,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擦亮三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名片,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三明各方面力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高站位部署、高规格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推动三明段建设纳入《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部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重要内容,精心策划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集中开园、重走长征路、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作战90周年等主题活动,高质量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项目建设。

  五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红色文化遗址普查与修缮工程,通过专业测绘、数字化存档、本体修复等举措,让革命遗迹“延年益寿”。三明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林畲毛泽东旧居广场等场馆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红色文化地标体系。今年,宁化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入选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入选中宣部2025年度红色基因库资助项目。

  讲好红色故事,擦亮红色名片,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举措,更是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关键抓手。我市持续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城市品牌,推出吉祥物“明明”,打造情景音乐剧《风展红旗如画》、红色电影《血战深坑岭》、纪录片《烽火弦歌》等红色文艺精品。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宣讲团晋京入沪赴省等开展宣讲26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近百万人次,红色故事宣讲团被列为“光荣之城”上海红色文化季精品活动。

  同时,以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上海、三明先后共同举办“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红色文化传承主题展”等展陈,联办“从党的诞生地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从支部之源到长征起点”党课,联合攻关“从‘党的诞生地’到‘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溯源与时代意义”等16个重点课题。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城市中,沪明“共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被评为工作成效较为突出的领域。

  古脉新生聚力

  三明不仅是红色热土,也是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和客家祖地。“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以文化人,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推动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持续打响“客家祖地”“朱子故里”“万寿岩遗址”等文化品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尤溪县南溪书院,迎面而来的是半亩方塘,方塘前的石碑背面刻有《半亩方塘考》一文,是朱熹的成名诗《观书有感》。

  三明是“朱子故里,闽学源头”。五年来,我市以省级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设立为契机,围绕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大工程,深度挖掘朱子文化“精髓”,持续推动朱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尤溪完成47件不可移动、10件可移动朱子文化遗存的核查整理,《朱子行迹传》《南溪书院志》等20多部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为文脉传承筑牢根基。

  同时,我市承办第三届考亭论坛,举办“与君共弦歌”朱子古琴音乐会、朱子祭祀大典、朱子文化宣传周等活动,开发“朱子之路”研学产品,开展朱子之路研习营、港澳台学生走朱子之路等,推出朱子文创、“朱子家宴”“朱子菌菇宴”等,推动朱子文化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走入人们生活。

  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宁化更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

  今年6月,我市成功获评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在客家文化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就背后,是我市严格遵循“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扎实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文化生态建设、阵地平台支撑等各项工作。五年间,我市新增客家文化相关非遗项目206个、传承人59位,清流客家三角戏、宁化石门山祁剧等16个项目跻身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我市持续抓好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举办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巡展,打造“岩宝”IP并推出系列文创产品……2024年8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文化“双城记”工作,以杨时、黄慎和伊秉绶等历史名人为媒,加强与杭州、扬州等地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传统文化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合作,推动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事业惠民

  市文联送来《大地上的稻种》《城关记忆》《三明之美》《三明读本》等书籍;艺术家载歌载舞,为村民带来文艺演出;摄影师深入密林,追寻白鹇、白颈长尾雉的身影……10月12日,三明“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

  自今年1月起,“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已开展116场次,将高质量文化服务送到偏远山村,让艺术种子在三明大地破土、发芽。

  文化艺术的感染和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文艺为民惠民,积极推动文艺资源与村民需求结合,开展“远山三人行”、流动舞台车、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等形式多样文化文艺活动,鼓励并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乡村,让优质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落地生根,乡村有韵有味。去年12月,尤溪县在全省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选派10名具备专业特长的文化工作者到10个行政村驻点服务。今年9月,我市首批34名文化特派员受聘“上岗”,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文化阵地全覆盖,泰宁景阳书院、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泰宁县衫城镇际溪村农家书屋、半山琴庐古琴文化园入选首批“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文明实践阵地与城市书房、便民生活圈深度融合,大田叶炎煌故居、宁化木活字传习所等文化地标串点成线,“艺术点亮乡村”“城市里的‘钢铁记忆’”等活动在城乡遍地开花。

  五年来,我市巩固提升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广泛开展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高效优质的群众性文化服务活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推出新闻纪录片《沪明往事》、音乐剧《幸福的烟火》、长篇小说《三明往事》、歌曲《大田后生仔》等一批文艺精品,建成全省首个“福”文化主题馆——泰宁明清园“百福馆”,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将文化艺术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仅去年,我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万余场,实现“群众在哪里,文化服务就送到哪里”。

  五年耕耘,硕果盈枝。在三明,文化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生活,绘就出一幅文化浸润、文风兴盛的和美画卷。展望“十五五”,我市将继续以文化为魂,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绵延生长,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