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尤溪县桂峰村“晒秋”美景引客来。 (吴振湖 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三明广袤大地间,金色稻浪翻滚,农人采收的身影忙碌不停,笑语欢声随秋风飘散……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精准发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60亿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1元,同比增长7.3%。
乡村美 乡风淳
“推开民宿的窗,就能看古厝,晚上还有竹蛇灯游街,游客都夸‘像住在画里’。”在尤溪县桂峰村,“实在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玉清一边收拾客房,一边笑着说。
桂峰村藏在群山里,39座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势铺展,马头墙翘角飞檐,古碑刻字迹斑驳古色古香。如今,随着竹蛇灯、玫瑰节、晒秋节等民俗活动接连举办,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张玉清的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
在三明,每个村庄的“美”都带着独特的乡土印记: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把“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招牌擦得锃亮,游客跟着“寻根追味”路线了解小吃文化;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守着绿水青山做文章,发展森林碳汇造林和林下经济,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泰宁县开善乡借着“乡建乡创”的东风,成为闽台合作的样板村……
各有千秋的“美”,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支撑。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深入实施省级“百镇千村”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一条条新改建的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埋进田间地头,曾经“灰头土脸”的裸房换上“新装”,邮件快件处理中心相继建成……乡村颜值不断刷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2024年,全市5个乡镇、61个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永安、泰宁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典型案例,建宁列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优质资源下沉,乡村生活也有了“城里味”。
目前,全市建成38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00个乐龄学堂,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70%;141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01个村卫生所开通医保,并通过“就近通”实现医疗、医保服务全覆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报销;“总校制”办学模式让乡村学校紧跟城里的教学节奏,184所小学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验收,达标率94.9%,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既要乡村美,也要乡风淳。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深化移风易俗,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导、监督管理整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陋习;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乡村文化礼堂开展宣讲,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及数字化治理方式;推动文化下乡,织密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承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文脉,一股股文明乡风浸润乡野。
产业兴 百姓富
秋日的三明,稻浪翻滚。
“今年亩产500多斤,比去年多出200多斤!”将乐县光明镇制种大户邹力能难掩喜悦。今年,他流转了新路村200多亩耕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并喜获丰收。
在三明,制种产业已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作为全市聚力打造的1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水稻制种带动农民增收7.2亿元。
多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中国稻种基地”建设,2024年,全市制种面积37.5万亩、产量7.8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
特色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围绕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明市统筹县乡村产业布局,打造特色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镇村协同发展的格局。今年,闽西禽蛋产业集群等中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获得4400万元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吸引游客339万人次,营收超3.22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
10月3日,“莘林农业”小程序正式上线,点开页面,西际蜜桔、大竹鲜笋的推介图片格外显眼。“虽说现在消费者预订的量还不算大,但每天都有订单。”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扬炳喜上眉梢。
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西际蜜桔的“出圈”不只靠小程序。这些年,西际村忙着跑展会、办品鉴,2023年西际蜜桔还成为杭州亚运会采购水果;今年9月以来,每天都有二三十辆货车满载蜜桔驶出山村。
依靠种植蜜桔这份甜蜜事业,如今,西际村全体村民人均收入达7.4万元。全村716人中,留村人口超500人,人口外流现象少,真正实现了村民留乡就业。
如何助力更多农特产品走出深山?
近年来,我市以“绿都明品”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健全品牌农业建设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截至目前,三明“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已有875个,40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借助沪明对口合作、中央国家机关及央属企业对口支援的机遇,560款三明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入上海上勤集团、百联集团等48个重点渠道,累计销售额突破5亿元。
强造血 惠民生
10月14日,大田县武陵乡大石村,草莓园里的幼苗嫩绿水润,脱贫户林凤阁坐在轮椅上,眼里满是盼头:“靠乡村振兴补助,园子扩到10亩,再过两个月就能摘了!”
2014年,一场意外让林凤阁从四楼摔下,双下肢瘫痪成一级残疾。家里没了顶梁柱,妻子只能去城关打零工,既要养俩娃,又要照顾他,日子紧得掰着手指头过。
转机在2016年。当年,大田县开展“千名干部结穷亲”活动,挂钩干部找到林凤阁,陪他唠家常,发现他的妻子会种草莓,当即提出靠种草莓致富的建议。帮着对接5万元补助建大棚,协调流转3.3亩地,解决用电、排水的难题……这些年,帮扶力量全程跟进。如今,林凤阁的草莓园越办越大,还常雇村里的脱贫户来帮忙。他总说:“政策帮我站起来,我也得拉着乡邻一起过好日子。”
林凤阁的“莓”好生活,是三明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近年来,三明市紧扣“不返贫、能致富”核心目标精准发力,以政策落实不松劲、动态监测不缺位、造血能力再提升为关键举措,层层推进、落地见效。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资金、“三保障”、社会保障等帮扶政策落实到每一户脱贫户。今年以来,已下拨省级以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815万元,为全市37.47万人次脱贫群众提供医疗救助。此外,累计资助了7583名脱贫学生,共计花费 487.1万元。
——用好“一键报贫”等平台,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责任部门联合筛查、干部走访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制度,有序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工作。今年以来,通过“一键报贫”平台受理农户申报151条,下发预警信息12664条,暂未发现符合条件纳入监测的对象;组织干部走访14万户,解决困难1699个。
——持续提升造血能力,支持脱贫户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今年以来,投入中央和省市三级产业帮扶资金3278万元,扶持带动脱贫户8390户,产业帮扶保险覆盖脱贫户2775户,保额3034.5万元。帮扶外出务工脱贫人口19485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国定脱贫户劳动力1013人。
如今的三明乡村,山水风光旖旎,乡风文明淳朴,产业兴旺蓬勃,农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随着各项举措持续深化,三明乡村必将焕发更强活力,绘就更加宜居、宜业、和美、共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卢素平 曾 程 罗珍华 黄 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