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市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绿水青山三明城 (林文斌 摄)
永安市上坪乡竹海在秋风中“碧波”荡漾,将乐金牛水泥公司厂区草木葱郁,烟囱无烟、道路干净;由建筑垃圾和工业固废冲压成型的产物,成了三元区老旧小区改造后铺设的透水砖,稳稳托起雨天出行的安全感……5年奋进,绿色不仅点缀青山,更融入了社会肌理,铺垫了三明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十四五”以来,我市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坚定、成效显著,一幅产业增绿、生态共赢的壮丽画卷铺展开来,三明大步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以绿促转,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金秋十月,建设正酣。位于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的福建省展化化工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在过硫酸盐生产车间里,技术改造成果让企业员工喜上眉梢。
企业开展余热回收、工艺优化等技术改造,研发的管状隔膜阴阳极分室电解槽,阳极电流浓度较原有设备提升1000安培每升,年节电约1000万千瓦时,封闭式收集系统还能年回收氢气650吨。公司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8%,还获评省级能效领跑者,成为全省化工行业标杆。
这家企业向绿而行、因绿而兴,是三明工业绿色发展蹄疾步稳的生动缩影。作为省老工业基地,三明市传统产业占比近6成,绿色基因为产业链激活了“乘数效应”。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工业布局,2021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三明市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为产业绿色转型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针对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我市实行“一业一策”,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全过程,2024年累计下达节能降碳、循环化改造等专项资金1.4亿元,为全市产业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随着绿色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厂区有了“颜值”,企业“含绿量”持续提升:将乐金牛水泥投资3.2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设脱硫、脱硝、除尘升级系统,配套建设200万吨/年固废综合利用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5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减少污染物排放1200吨;将乐县萤石球生产线项目采用封闭式生产减少粉尘排放,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天尊新材料、三明市海斯福化工等8个项目入选省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节约标准煤13万吨。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牢牢把握沪明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的重要机遇,主动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去年一年,举办35场招商活动,成功推动福维高端新材料、长川科技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带动新材料产业规模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幅度。
从产业链优化到产业园升级,从单个项目突破到整体布局推进,我市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举措,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交出了一份成绩亮眼的“绿色答卷”——
“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7%、超序时进度2.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9%,绿色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4%。全市已累计创建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9家省级绿色工厂、13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0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护绿增绿,生态价值有效转化
绿色发展循序渐进,美丽画卷日益完善。77.12%的森林覆盖率,是这片土地的“绿色勋章”,见证着生态之美:从2020年1.86亿立方米到如今2.1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攀升,更是无数三明人用植树造林的热忱、爱绿护绿的担当,书写出的生态答卷。
增绿筑基。我市以科学理念为指引推进造林绿化,从推广林木良种壮苗、乡土珍贵树种,到落实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造等精细化措施;从实施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到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每一步都朝着“树种珍贵化、森林景观化、木材高价值化”目标迈进。今年,全市已完成15.67万亩植树造林,实施66.6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培育6548.4万株杉木、木荷、闽楠等各类苗木、数量居全省首位。
护绿守脉。若说增绿是“添新”,那护绿便是“守成”。我市构建“人防+技防”立体护绿网络,聘用2300余名生态护林员扎根山林,搭配“护林员+无人机”高效协同模式,让每一片林地都有守护者。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质量年”与“护松2024”行动,推进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加大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将火灾发生率控制在历史低位。三明林海在“量”与“质”的双重提升中愈发葱郁。
此时,生态这个最大的优势,也成为了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
群山泛绿,满目葱茏。眼下,清流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迎来“双丰收”。在这里,林农可以在一片林地上,种出三份收入,即一片林地同时种茯苓、种岗梅、种杉木,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一林三吃”模式,让山林资源潜力充分释放。
“过去,林下经济多以散户种植为主,林农种植的品种杂乱,产量和质量都参差不齐。”清流国有林场负责人介绍。后来,清流创新推行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同一片林地“乔灌混交、林菌药间作、短中长结合”,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幅提增,林农收入也从以前“一年只有几千元”增长到现在的5万元。
除了看得到的钱票子,在三明,不得不提一张张了不起的“小票子”。
2021年,三明用“空气也能卖钱”的林业碳票实践,向将乐县常口村那块镌刻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石碑,作出了林改“钱从哪里来”新时代之答;2023年,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发布,目前已累计完成交易18宗,成交总金额3959.92万元,有力推进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今年初,将林票1.0、生态票、竹票统一纳入“福林票”范畴,看不见的收益具象化为票面上的股份占比,让林农不再为林木生长周期长、回本变现难的问题所困扰……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围绕培育“一棵树”、守护开发“一片林”,三明正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更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故事。
清新无废,城市迈向低碳发展
作为三明主城区40万居民的“大水缸”,三元区中村乡东牙溪水源地的保护,始终是当地锚定生态优先的核心课题。
为筑牢这道民生与生态的双重防线,当地以投资1200万元的东牙溪生态流域制笋示范项目为抓手,在18个行政村铺开70套绿色低碳电烤设备——这一举措不仅让三元笋干锁住自然鲜香的本味,还以电能替代传统烤制方式,从源头为水源地筑起“防护盾”。
这一绿色实践的火种向全域蔓延:宁化的烤烟房告别煤烟缭绕的熏感,尤溪的电烤茶籽榨出更香浓的茶油……
“十四五”期间,三明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2024年,三明市大气、水环境质量刷新历史最优,6个县跻身全省空气质量前十,首次实现全域国控断面100%优质水,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第29位,交出一份生态与民生双赢的答卷。
电能“零废料”特质,恰与三明“无废城市”建设蓝图同频共振。作为生态环保的关键一环,“无废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一头牵住“减污”的缰绳,一头踩实“降碳”的踏板,通过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固体废物从源头减量到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升级,将环境影响减至最小。
2023年底,我市印发《三明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我市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成立“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24年,超额完成工业、农业和生活领域100个“无废细胞”创建目标。
建宁县鑫锦宏农牧存栏母猪6000头,日产生100多吨粪污。企业建立全漏粪式地面收集猪粪猪尿,配备2.5万立方米的沼气池,将猪粪做成有机肥料,猪尿经过发酵后则变成沼气和沼液。年产有机肥5000多吨,利用沼气每年节约猪场支出200余万元。
曾经,猪粪熏臭令人避之不及,如今,“废料”成了滋养农田的“香饽饽”。养猪场沼液进入排污池,通过管道输送到附近6000多亩林地,4000多亩稻田、莲田、果园。公司还免费为附近果农铺设沼液管道、提供沼液,延伸生态红利,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迈入新一年,“无废”脚步不停。《三明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三明市“无废细胞”建设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相继出台,从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构建,到化肥农药减量、种植业废弃物回收,再到农业产业集聚提升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系列举措形成协同合力,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让绿色发展的社会效益持续释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蕴含着奔腾不息的绿色动能。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成果,更成为城市继续向着绿色奋进的澎湃动力。(陈 渴 通讯员 姜光伟 罗影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