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日期:2025-08-25 09:00 来源:三明日报
| | | |

  闽西北初秋,创新热浪奔涌。沪明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海西联合药业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团队正精准调校氟烷类麻醉剂分子结构;永安鼎丰碳素车间里,湖南大学科技特派员申克教授与工程师在白板上勾勒新材料应用最优解——这些攻坚瞬间,正是三明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如何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科技赋能产业”主线,聚力技术攻关、培育创新主体、汇聚人才资源、深化开放合作,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耦合。这股创新动能,正跨越山海阻隔,为闽西北山城注入强劲发展活力。

  沃土育新苗,创新激活力

  明溪县一会议室内,空调嘶嘶送风,却压不住近60位企业高管、研发骨干心头的热切。“研发费用归集的关键在哪?”“高企申报的雷区如何规避?”讲台上,专家掰开揉碎地讲解,台下笔尖沙沙作响,不时有人举起手机拍下PPT要点。

  “以前像雾里看花,怕踩红线不敢报。现在脉络清了,回去就优化流程!”泰丰医药财务经理邓菊香长舒一口气。这场聚焦“企业研发全流程管理与政策赋能”的研修班,如同精准滴灌,将政策甘霖直送企业创新的“根须”。

  半个月后,三明中关村科技园路演厅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战鼓擂响。聚光灯下,福建瑞博奥科技公司的选手沉稳阐述高效锂萃取剂:“能从锂离子电池回收尾液中大幅提升锂回收率,突破传统方法的瓶颈。”其突破性应用勇夺成长组桂冠。

  另一边,三明碳素时代材料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展示着等静压石墨件上精密的曲面:“多维数控加工技术打破行业垄断,产品满足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需求。”硬核实力令其摘下初创组第一。

  如何让“科技苗”长成“产业树”?

  市科技局的“育苗术”精准发力:聚力技术攻关,围绕“四链”融合与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要求,建立科技项目遴选机制,突破高质量科技供给瓶颈;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合规性服务体系,科技、税务部门组建服务团队前置“把脉”;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两提升”,深挖潜力、激励投入。

  成效在沃土上呈现:“十四五”期间,394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在超精密机床、含氟化工等领域实现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47家跃升至318家;15项在三明完成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获提名列入2024年度省科技奖公示名单;63家企业报名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3家挺进全国赛,彰显创新生态的蓬勃生机。

  科技强筋骨,产业攀高峰

  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里,专用实验室里仪器低鸣,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调试含氟新药配方。2500平方米的空间内,含氟薄膜、精细化学品、含氟新能源材料三个新锐团队夜以继日攻坚。

  “氟代制药是新蓝海,但核心技术是拦路虎。”沪明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肖旺钏介绍。中心依托上海顶尖力量,锚定含氟新药创制与绿色合成工艺,剑指全省含氟原料药产业高地。

  移步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车间,技术工人正对一台刚下线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进行最后校验。这里已攻克20余项“卡脖子”技术,获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3项,成为驱动“三明智造”跃升的强劲引擎。

  在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里,600余个精心选育的农作物新组合在骄阳下奋力生长。首笔突破300万元的涉农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成功落地,刷新纪录,印证着科技对田野的深情馈赠。

  科技与产业如何“琴瑟和鸣”?我市给出的答案是:

  ——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机制,强化“企业出题、科技答题”,今年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链新征集重大需求8项。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氟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累计投入超8亿元建设“6+1”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8万平方米实验室、1.55亿元尖端设备汇聚于此,380余名研发尖兵、25个攻坚团队在此集结,153个项目在研,服务企业超240家,转化成果63项,撬动新增产值11亿元!

  ——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14条,直击对接不畅、效率不高等痛点,力促三明成为成果转化首选地。

  如今,新能源研究院与厦钨深化合作,农科院良种加速推广……一幅科技强筋壮骨的画卷,在三明的绿水青山间展开。

  链动山与海,开放展宏图

  在位于三明高新区的沪明临港产业园科技创新中心工地,烈日灼烤着钢架,焊花如金雨飞溅。工人老李抹去汗水,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块玻璃嵌入“公共检测平台”的窗框。

  “年底就能亮灯!长三角的研发项目,很快能在这‘安家’了!”项目经理的嗓音带着自豪。这座拔节生长的建筑,承载着山城链接长三角科创高地的雄心。

  在上海临港集团与三明高新区携手共建产业园的合作中,双方聚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何将“临港基因”深植三明?关键在人。上海派驻的运营老总李金勇已与本地招商团队浑然一体:“我们是‘新三明人’!联动招商引进7个项目,总投资17.2亿元。下一步筑巢引凤、精准招商、优化服务,共写沪明对口合作新篇!”

  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内,上海柔性引进的所长王瑞娟与本地专家王圣铕正俯身观察草菇工厂化培育箱。

  “补短板,首要是理念突围!”王圣铕感慨,“王所带来的是思维革新和资源网络。”沪明携手两年,草菇工厂化、“申香”香菇引种成功,让一度沉寂的食用菌产业重焕生机。

  京明合作同样枝繁叶茂。在永安八一村永庆竹木业公司车间里,国际竹藤中心的科特派专家程海涛研究员正指导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用低噪音竹帘编织机自动化结节关键技术开发。“多亏了京明科技特派员机制!”公司总裁徐先发连声道谢。

  作为合作地标的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创新中心已汇聚企业375家,带动就业超5000人,累计实现产值34.5亿元,跃升为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的活跃极。

  开放合作的触角不断延伸。在泉州举办的“专利引领智造·创新赋能未来”活动上,泉州装备协会与三明高新区管委会携手共建高端装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泉州装备协会秘书长张跃良展望:“撬动全省创新资源,助力福建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高地!”三明高新区科创局局长姜琳成竹在胸:“推动专利技术跨域流动,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条横贯闽西北的“山海创新走廊”正加速构建:与京沪建立常态对接,举办活动超60场;2025年新增柔性引进京沪科特派45人;闽西南协作中,9个与厦门、泉州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获得福厦泉自创区1840万元资金支持。

  科创潮涌,奋楫扬帆。三明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时代浪潮,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力量链动山海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徐尔文 通讯员 明小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