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侧记
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内,已有24家泉州企业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林文斌 摄)
“上海引进的食用菌新品种,如今产销两旺,畅销长三角等地。”
“乡村旅游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乡村发展更有活力了。”
“以前进城交通不方便,现在路好了,快递也通了,别提多省心了。”
……
群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回响着三明城乡融合发展的铿锵足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牢记重要嘱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城乡协同、绿色发展,努力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山海同行,推动协同发展
眼下,正是菌菇生产旺季。在泰宁县朱口镇草菇产业园,一朵朵饱满的草菇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娴熟地采摘装箱。
“草菇是一个很难端的碗,稍有不慎就会绝产。但草菇市场很大,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杨龙金说,一直以来,草菇工厂化生产是食用菌产业的难点问题。种植技术要求高、病虫害防治难等都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沪明对口合作以来,两地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开展合作,推动三明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赵妍研究员为当地带来“申兰2号”新品种及关键技术,探索出“五层架双面出菇”等生产方式,持续提升产量。基于二次上料、两面长菇的先进技术,草菇产业园每个棚平均月产量高达6000斤,带动周边8个村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5万多元。
围绕菌菇产业关键技术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沪明对口合作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两地立足“上海市场+三明资源”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和产销对接,引进35个农业新品种,建成500余亩示范基地,“明品”“明味”“明景”持续入沪,大田美人茶、尤溪山茶油、建宁莲子等7大类25款产品入选上海市“百县百品”推荐目录,有效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而在三元区,泉州的“产业飞地”——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内,24家远道而来的泉州企业已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山海携手与共,跑出发展加速度。近年来,我市抢抓革命老区政策机遇,在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方面持续深耕,围绕教育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协同、康养产业联动、产业转移承接等领域,系统构建起适配性较强的政策衔接与落地机制体系。如今,36个“人才飞地”架起要素流动桥梁,83个沪明合作项目、234个泉明协作项目与县域产业链深度绑定,唱响了区域发展协奏曲。
以“绿”生“金”,激活发展动能
7月3日,在宁化县湖村镇陈家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数台插秧机在田间来回作业,农机手们正熟练操作机器将秧苗精准、整齐地植入田间。
“今年水稻制种近2000亩,通过向合作社购买服务,机插秧每亩只要60元,省时又省力。”制种大户范水珍介绍。今年,湖村镇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8000余亩,推动5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一粒“金种子”,致富一方人。近年来,宁化县积极构建现代种业体系,通过“制种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连接机制,推广“整村推进”和“烟种融合”,培育了宁化六三种业、宁化天泰种业等3家本土制种企业、34家制种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超万人次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户端上了“金饭碗”。
宁化县制种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市注重绿色发展与富民产业同频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大力拓展“两山”转化路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大做强生态茶、种业、笋竹、生物医药、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惠民产业链,推动生态“绿”转化为群众口袋“金”。2024年,我市水稻制种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收居全省第2位;竹产业产值326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长38.8%。
走进高峰村,只见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溪水淙淙。游客们乘着皮艇,挥动船桨,顺流而下,尽享夏日清凉。“现在村子越来越美,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林家福园老板林华一边接待游客一边说。
依据闽江源头流域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近年来,建宁县统筹推进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河湖管护等工程,实施濉溪支流川坳溪综合整治、均口镇宁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闽江源湿地公园建设等项目,构建起“醉美闽江源、畅享幸福河”的生态经济综合体。
绿色是三明的底色。多年来,我市深入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老工业基地科技转型、绿色转型,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实现生态美与产业优、百姓富有机统一。我市多年蝉联“中国绿都评价榜”榜首,并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去年成功举办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补齐短板,共享发展成果
当下是农作物夏管的关键时期,村民采购农资的需求旺盛,我市已寄递农村快递包裹超100万件。“我们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到达客货邮运输服务站,将需要送往各村的种子、苗木、化肥等农资和快递配送到位,确保不误农时。”建宁县里心镇乡邮员傅祥福边忙边介绍。
快递进村入户,拉近城乡距离。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公交优势,将农村客运、货运和寄递三大服务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客货邮融合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统筹解决农民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市还积极推动“客货邮+农产品”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的上行通道。“水果季”建宁县收件增幅达41%,助农增收476万余元;永安市小陶镇去年蜜桔、黄椒销量增长3万余件,上坪乡笋干销量增长8000余件;尤溪县管前镇金柑新春销售旺季每日收寄快递量超千件……
农村运输线上别样的“农忙”,是我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交通、物流、环保、供水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持续缩小城乡“硬件”差距。
数据显示,2024年三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3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形成“四纵三横三联”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4个。
摄影家为村民定格美好瞬间,书法家挥毫泼墨送“福”,艺术家带来歌舞表演……今年,“远山三人行”的文艺工作者们跨越11个县(市、区)蜿蜒山路,走进上百个山村,将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
“远山三人行”不仅是创新山区文艺志愿服务的有益尝试,更是通过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拉近城乡距离的缩影。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市持续做好公共服务“软联通”,积极推动文艺资源与村民需求深度融合,开展“远山三人行”、流动舞台车、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半台戏”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基层,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去年,全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77场,开展“三明之美”等文艺采风活动,推出《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
同时,我市实施“总校制”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全市受益中小学生32万人、占比75%。全市141个乡镇(街道)均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率96.5%,并分批建设乐龄学堂153个,受益老人2.6万人。(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