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日期:2024-09-10 08:4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创新完善“十项机制”,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机制,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县管校聘制度,破解基层教师缺编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包括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近年来,我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持续深化教育工作机制和改革举措,打好教改“组合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齐心协力 共建教育改革“好生态”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校园琅琅书声,9月5日,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人才办、教育局、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省一建集团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回应解决学校有关教师招聘、高中招生、人才引进等诉求,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乘沪明对口合作“东风”,依托华东师大教育教学管理先进经验,学校短短一年步入正轨、有序运行,师生在市优质课、作业设计、教师技能大赛及青少年模拟飞行、数独、学科竞赛等方面崭露头角。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三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在全市推行“六个一”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出台《三明市创新完善“十项机制”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和10个具体实施办法,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全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部门协同联动,倾力支持教改。我市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每季度工作进展报告制度,编办、组织、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人、财、物”需求,着力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7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我市还积极推进沪明教育对口合作、泉三教育山海协作,推动87所学校与上海结对共建、52所学校与泉州合作交流,全方位、多领域推动沪明、泉三教育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促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扩优提质 建设人民满意“好学校”

  “开学啦!欢迎小朋友。”新学期开学,明溪县实验幼儿园王桥分园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班级,带着对新学期的憧憬和好奇,踏入这片充满童趣与梦想的新乐园。

  乘着总校制改革的东风,2019年,明溪县将以往条件简陋、师资短缺、几近停办的王桥村幼儿班改建为明溪县实验幼儿园王桥分园,构建起总园制下的“城乡链”合作办园新模式。

  从薄弱村村级园到如今的市级示范幼儿园,王桥分园已成为家长心中的“香饽饽”,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园”。

  总校制办学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择校热”、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市教育系统着力深化总校制改革,积极推动优势校与新办校、农村校等教育资源融合,带动各地学校均衡发展。

  目前,我市探索形成“3456”总校制办学改革模式,组建总校116所、分校237所,总校与分校之间逐步实现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等,开启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引领教育管理创新。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稳慎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推进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目前301所学校完成改革,完成率达96.17%。

  我市还创新完善小学积分入学和公办幼儿园“多园划片”招生改革,探索教育质量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护航机制,深化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等,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截至目前,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9.51%、普惠率98.02%、公办率73.15%。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达99.51%。通过省级确认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共304所。

  优师引育 培养德才兼备“好教师”

  青蓝相继,薪火相传。9月2日,三明十中2024-2025学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举行,本学年“青蓝工程”采取三导师形式,为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班主任、思想导师,全方面地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师德水平。

  “新教师们将虚心学、用心听、潜心悟、全心行,不负师父和学校嘱托,提升教学技能,站稳三尺讲台。”青年教师涂丹在师徒结对仪式上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始终将教师放在教育首要位置,推行“选青”制度,每年划出20名专项指标用于青年教师高级职称评聘,加快推进“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秀年轻校长培养工程百人人才库,组建名师工作室,推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通过“外来引进”与“内在配置”相结合的策略,倾力招聘优秀人才来明任教。

  目前,我市培养省名师名校长30名、学科带头人157名,市名师名校长242名、学科带头人598名。

  优教优酬、多教多酬。我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三明市基础教育工作绩效考评指导意见》、教育医疗领域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政策等,创新完善教师“1+N”正向激励机制,2023年以来全市共新增追加中小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13亿元,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基础教育事业。依托三明教育学院,我市健全市、县、校、年段放射状教研网络,创新开展“点餐式”巡回教研,完善教研员挂片制度、到校挂职制度和考核办法,推动教研员下沉一线服务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达标”、学科教学视导与教学诊断等活动,提升科研服务基础教育水平。(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