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日期:2024-09-04 08:31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

  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改革,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这充分体现了三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的决心,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要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谋划推进改革、检验改革成果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为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三明大力弘扬传承改革创新精神,在医改、林改、教改等重点领域特色改革中,持续把更多的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但同时作为老区苏区山区,三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持续用力。作为医改的“排头兵”,三明走过了从破冰攻坚、深水涉险到全国推广的历程,多项经验均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推进。随着三明医改步入 “以健康为中心”的新阶段,我们要紧盯“药、价、保”集成改革、“三医一张网”建设、健共体建设、分级诊疗、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抓突破,完善医防协同融合体系、体卫融合机制,加快构建“大健康、大卫生”的全民健康管理模式,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要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持续用力。“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三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努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改革再出发,要在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深化林改、绿色金融改革上下功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常态化整改,建立生态环境指标比拼亮晒、流域县域间分段交水等机制,推动涉林要素深度集成创新,加快林票、林业碳票、生态票、竹票等增量扩面,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要在深化城乡融合体制改革上持续用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度藩篱,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探索“三沙永”组团发展机制,深化“小县大城关”建设,推进“一县一特色”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乡镇片区联建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要在深化社会保障机制改革上持续用力。就业、增收、住房、托幼养老等,始终与民之所需和国之发展紧密相关。我们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租购并举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同时,推进人口发展服务机制改革,用心用情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持续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拓展我市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乡风等有效做法,不断擦亮三明精神文明创建“金字招牌”。加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学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抓好理顺万寿岩遗址保护开发工作,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特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要坚定不移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坚持用“实”字服务人民,努力把工作抓实、步子迈实,多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实事,向老区苏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