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启航,关爱银龄健康(三明日报)

日期:2025-08-08 10:33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送健康进三元区富兴社区乐龄家园。

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黄家亮正在为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市老年大学舞蹈班学员正在上课。

  ●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文/图

  目前,我国有超3亿60岁以上人口。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时代命题。6月23日至29日开展的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以“银龄健康,从心启航”为主题,号召全社会协力为“夕阳红”织起心灵守护网。

  我市积极响应、创新实践,以守护“银龄”心理健康为支点,为全市近60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按下“续航键”。

  身心共管 让老年人有“医靠”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一个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可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维度来评估,其中心理健康占比三分之一。

  调查显示,我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隐匿性强,焦虑、抑郁导致的头疼、心慌有时会被误认为躯体疾病。

  三明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黄家亮说,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身体上的疾病会给老年人带来消极情绪,而心理健康也会反过来影响血压、血糖等指标,一些焦虑症、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各种“躯体症状”。

  “身心共管”很重要。黄家亮在日常接诊中发现,多数老年人因慢性基础病就医时,往往忽视了心理疾病与慢性病在症状表现上的重叠性。以抑郁症为例,其典型症状常以消化不良、腰酸背痛等躯体不适感呈现,这导致老年人多倾向于前往消化科、骨科等专科就诊,进而忽略了对心理层面诱因的排查与干预。

  这种“重躯体、轻心理”的就医习惯,不仅可能延误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治,更凸显了构建身心协同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2022年,三明市第一医院在我市率先建立老年医学科。科室创新采用老年综合评估问卷,从认知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疾病等多个维度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的身心健康评估检查。通过这份专业问卷,不仅能精准筛查出老年人潜在的慢性疾病,还能及时发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诊疗与健康管理方案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对老年群体身心状况的全方位守护。

  银龄学堂

  为老年人搭“心桥”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有孤独感。原有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角色的淡化,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无价值感,这时更要注重保持社交、培养兴趣爱好。而老年大学通过构建知识学习与社交互动的双重平台,正成为老年人缓解孤独感、重建生活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6月26日,三明市老年大学走廊里,婉转悠扬的萨克斯独奏曲《我和我的祖国》款款流淌。循着乐声望去,68岁的表演者俞建平站在教室舞台中央,指尖在乐器的按键上随着韵律起落,眉眼间满是专注与沉醉。舞台下,银发学员们或轻晃着节拍轻声和唱,或举着手机录制精彩瞬间,大家都沉浸在这动人的旋律之中。

  作为萨克斯班的资深学员,俞建平笑称自己是“留级生”。“我一直很喜欢萨克斯,年轻的时候想学,但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2018年退休后,他听说老年大学里有这门课程,毫不犹豫报了名。

  从零基础到吹奏完整的乐曲,再到登台表演,这些年俞建平收获满满。更让他珍视的,是老年大学给予的精神滋养,“在这里,每次上课都像过节一样开心,自信心也回来了。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千金难换的真挚友情。课程结束后,我们依旧常常相聚,一起演出、聚餐、品茗,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下,越来越多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开始追求“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老年大学不仅精准对接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交渴望,更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开辟了新路径。

  翻开市老年大学课程表,手机摄影班、中医保健班、诗词班等种类繁多的课程令人目不暇接。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邹立群介绍,学校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开设8个系、139个教学班、聘请教师86人。课程涵盖了书画摄影、音乐舞蹈、体育保健、信息技术、文史语言等多个方面,每学期吸引超 3000名学员踊跃报名。

  为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创新发展,我市坚持每年召开由各县(市、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老年大学校长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全市老年大学工作会议(简称“三长”会议),推动基层办学走深走实。在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专业化进程中,市老年大学与三明教育学院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助力我市老年教育事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区护航

  为老年人筑乐园

  6月19日,三元区富兴堡街道富兴社区乐龄家园热闹非凡,社区携手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富兴堡分院开展“银龄健康,从心启航”慢病健康讲座及爱心义诊活动。来自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的3位专家化身“健康导师”,结合实际病例,将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讲座结束后又为60余位老人把脉问诊,测量血压血糖,用专业贴心的服务赢得老人们一致好评。

  富兴堡街道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近3成。如何丰富社区老人晚年生活成为街道工作的重要部分。

  “建好乐龄家园,事关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富兴堡街道副主任余健介绍,乐龄家园集老年教学、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重点服务高龄、空巢、残疾、优抚、低保、低收入老年人。

  街道联合市体育局、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明学院等共建单位,推出常态化“体卫融合”服务项目。每周,专业人士都会对部分慢性病种老年人群进行健康运动指导并进行跟踪。

  除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富兴堡街道还注重打造宜居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无障碍坡道、加装无障碍电梯、增加公共休闲座椅,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如今,富兴堡街道已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拥有2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社区养老全覆盖。其中,富兴社区乐龄家园是三明市首家乐龄家园,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典范。

  近年来,我市在养老服务领域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去年5月,以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为契机,我市投入资金150万元,整合全市145家养老机构基础信息数据,建成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放眼全市,我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2个,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170个,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64个,现有在运行养老机构102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设施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这些不断完善的养老设施与服务,正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化作老人们幸福生活的生动实景。

  家门口养老

  幸福晚年“触手可及”

  午餐时间,徐碧街道五路社区长者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少油少盐的养生菜品琳琅满目,前来用餐的老人们谈笑风生……这样温馨的画面,如今在市区大街小巷已成为常态。记者走访发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智慧养老平台、长者食堂等元素,正让越来越多老年人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晚年。

  年近七旬的王大爷对此深有体会。几年前,一场脑卒中让他的双腿失去往日的灵活,生活起居变得困难重重。幸运的是,徐碧街道将社区闲置用房重新规划,打造长者食堂、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空间。

  “两荤两素只要九块八,比在家里吃得还丰盛!”王大爷展示着自己盘子里的肉饼蒸鸡蛋和绿油油的蔬菜。平日里,王大爷不仅能品尝到营养均衡的餐食,还能享受定期的健康义诊,医护人员会上门为他检查身体、指导康复训练。

  “以前总担心自己行动不便给子女添麻烦,现在下楼就能解决生活难题,心里踏实多了!”王大爷感慨道。

  近年来,我市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信息化监测、专业化服务等综合措施为抓手,探索创新符合山区实际的养老改革创新之路。全市引入或培育17家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承接居家上门服务,将养老护理员培训对象拓展到失能家庭成员照顾者、承接机构服务团队,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家中也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

  如今,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完善,不仅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更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描绘出别样精彩的夕阳红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