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情况及典型经验做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受疫情影响,今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严峻。市教育局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力度,与人社、工信及高校等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各项稳就业举措,广泛挖掘就业岗位信息,通过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网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现场、校园招聘活动,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等方式,切实提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但总体情况在逐步好转。截至9月20日,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应届毕业生7220人,总体就业率为83.07%,其中:三明学院就业率75.81%,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就业率89.53%,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88.66%。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含升学)在90%左右。
(二)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加快补齐教育短板。针对“入公办园难”和市区中小学学位不足问题,大力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学位供给能力。全市24个公办幼儿园项目已开工7个,累计完成投资10520万元。目前,我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8.76%,公办率58.93%,普惠率90.57%,示范园就读比率54.6%,四项指标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并居前列,公办率、普惠率均名列全省第一。29个校安长效项目已开工19个,累计完成投资1540万元。推进20个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项目共8个,其中新建项目3个、改扩建项目5个,可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025个。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今年,已完成梅列、永安等8个县(市、区)33所小学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市级评估验收。187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已全部完成县级评估验收工作。推进实施“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基础教育质量创新工程,全省统一中考我市成绩城乡差距持续保持全省最小。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已全面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消除56-65人大班额工作有序推进中,其中明溪、清流、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等县已全面消除大班额。推进总校制办学,全市共组建58个总校制学校,结对分校102所,实现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约占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21%,有效缓解了“择校热”现象。推进实施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入学系统平台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三是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全面实施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对全市27625名留守儿童全部建档立卡,实施全覆盖“1+N”师生帮扶和“1+1”同伴帮扶,确保让每位留守儿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9月23日,全市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工作现场会在建宁县召开,市政府副市长张文珍出席会议并讲话。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良好方面。一是做好引进人才等群体子女的教育保障工作。对符合我市引进人才的子女、属于招商引资对象的企业高管人员及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直系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符合市委市政府“一企一策”政策人员子女,按相关规定执行。今年以来,共安排50位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同时,妥善安置人才家属,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配偶或子女,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可采取直接面试办法招聘到事业单位。二是积极做好畅通产业循环校企对接。8月10日,市教育局在尤溪县举办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十二条措施校企第一场对接活动,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尤溪县政府、奥翔体育相关领导,12个县(市、区)教育局以及全市新建校或有运动场建设项目的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参加活动,共有40多所学校与尤溪奥翔体育达成销售合作意向,意向签约3000多万元。8月28日,市教育局在三明市区举办第二场对接活动,共有70所学校与空调、安防、纺织、家具、灯具等12家企业达成销售合作意向,意向签约200多万元。截至目前,中标落地项目有:三元区建设小学400米跑道72万元,梅列区第二实小篮球场51万元,将乐县城区学校塑胶操场改造350万元。三是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服务体。市教育局行政审批服务窗口积极优化精简审批流程和证明材料,从现有26个审批服务事项中取消5类证明材料,提高审批效率,累计压缩审批时限85.18%,窗口即办项目达18项,占总项目数77%,各事项在全省各地级市承诺时限中均为最短。加快电子证照梳理与生成,筛选出四类证照列入“不再重复受理”的证照清单。利用12345平台和窗口电话咨询等方式,开拓新渠道方便群众进行房产学位占用情况查询。完善多层次民办学校筹设、设立、变更、合并、终止等系列办事制度,编制相应《办事指南》,入驻省、市网上办事大厅,入驻窗口服务事项由原来的22项增加至26项,为我市民办学校办事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
二、典型经验做法
(一)创新教育项目建设机制。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孩”政策导致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不足问题,市委、市政府急群众之所急,出台《三明市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坚持特事特办、高效务实原则,,在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保廉洁的前提下,按照“程序不减、时限压缩、应急管理、四项保证”的要求,实行“政府统筹、国企承建”教育建设项目交钥匙工程。目前,20个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项目共8个(含新建项目3个、改扩建项目5个),可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025个。
(二)创新基础教育发展“三大机制”。一是创新均衡发展机制。围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实施总校制办学改革。目前,全市已组建58个总校制学校,涉及学校160所,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约占全市学生总数(含幼儿园)的22%,分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二是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本土化”相结合,深化与厦门和北京教育学院、福建师大教育交流合作,近三年,我市专门安排500多万元经费,用于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全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由1500多人增至2600多人。三是创新正向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法定要求,市政府出台《三明市基础教育工作绩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系列配套实施细则,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全市共新增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71亿元,统筹用于学校班主任、培优补差、教学业绩、名师名校长工作考评,实行差别化发放。将文明奖、综治奖等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有效激发广大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以随机派位为主要方式的公办幼儿园招生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入公办园的公平性不断放大。市政府办印发《三明市区小学非“三统一”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工作实施方案》,探索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入学系统平台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积分制入学的实行,对规范招生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创新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为进一步完善贫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用真心用真情做好贫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让每个贫困留守儿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2020年4月,市政府办出台《三明市开展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工作方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8部门协同推进“真爱家园”等行动计划。目前,已针对2.7万名留守儿童、1613名建档立卡贫困留守儿童,并实行跟踪帮扶。同时,推广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真爱6+1”留守儿童关爱模式(“6”指晓真情、绘真景、系真爱、育真人、懂真规、吐真言,“1”指学习一项体艺技能,简称“宜心怡艺”工程),让每位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自信、从容、快乐成长。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对我市及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成效作乐专题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