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2025-08
我市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九成
连日来,全市6个县(市、区)的22家民营企业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来自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的240余名师生,正在参加市人社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妇联开展的“千名高校毕业生三明行”活动。 他们走进车间看生产、踏入实验室观研发、围坐会议室谈发展,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沉浸式职业体验,更是助推高校毕业生稳步就业的“催化剂”。短短数日,55名高校学子与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企业与学生“双向奔赴”的热度,折射出三明促就业的温度。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的工作节奏,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截至8月1日,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72场,发布岗位7.45万个次,高校毕业生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1463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2.69%。 搭建供需桥梁,让岗位“找得到”毕业生,是三明促就业的关键一招。早在3月4日,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159家企事业单位带着756个优质岗位走进校园,当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92人。此后,这场“送岗留才”行动持续升温,先后走进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地,累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742人。同时,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举办系列招聘活动153场,吸引5020家次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3.02万个。 另一边,愈发精细化的服务,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持续加力赋能。分级分类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推送需求岗位与就业资讯,配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服务;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三明学院设立“就业驿站”,组织毕业生专题讲座;引入海峡AI职途舱,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模拟面试、职业测评、简历优化、人岗匹配等服务237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助力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梦想。 针对困难毕业生,三明进一步织密“一对一”帮扶网:无须提交纸质证明材料,自动通过大数据校验申请资格,打通申请审核系统与财政资金平台,形成“申请—审核—拨付”工作闭环,既实现全流程监管,又加快补贴发放进度。截至目前,已为全市2371名低保、特困、零就业等6类2025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474.2万元。 稳定就业岗位供给,则是让更多毕业生吃下“定心丸”。去年以来,我市人社部门主动出击,对内紧密联动重点企业挖掘岗位需求,对外积极组织赴省内外高校引才拓岗,印发《三明市2025年度人才需求目录》,更新完善包含三明11条特色产业链在内的各领域人才需求专业,变“等岗位”为“找岗位”。同步征集2025年省、市级“三支一扶”岗位197个,拟招募高校毕业生214人,核准全市各级事业单位招聘计划1311人,全方位搭建岗位供给网。 目前,全市已有82家就业见习单位提供见习岗位148个,发放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39.95万元,“见习+就业”的一体化模式,让不少毕业生实现从“见习生”到“正式工”的转变。(梁梦婷 通讯员 谢启秀)
-
23
2025-06
以市场监管“工具箱”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13日,三明市市场监管局邀请“省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专家团队深入沙县区机电、化工和新材料等民营企业“把脉问诊”,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供定制化方案。 这是市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民营经济支持力度,以市场监管“工具箱”助力民营企业向“新”突破,向“高”攀登的生动实践。作为经济服务主力军,一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力营造“四个市场环境”,全面助推我市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蓬勃发展。 厚植发展沃土,激活市场增量潜能。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市市场监管局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准营环境,努力打造“门槛更低、成本更优”创业生态。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一年来新增民营经营主体5.88万户;持续推进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推动12类农副产品完成电商化改造,品牌溢价提升4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较创建前激增52.8%。数字经济量质齐升,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总规模达1347亿元,同比增长7.83%,新业态新动能加速集聚。 推行柔性执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执法与指导、惩戒与教育并重,推行行政处罚与信用修复“两书同送”制度。去年以来,累计办理“首违不罚”案件85件、减轻处罚案件424件,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轻处罚负担2050余万元,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让市场监管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深化质量赋能,提升产业竞争能级。聚焦全市11条市特色产业链,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质量赋能行动。全国唯一的省氟化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促成省药监局与市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省药检院三明工作部落地运营;沙县小吃产业赋能经验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优秀案例、省质量强链典型案例;国家级科技项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校准装置研制”进入实验数据验证阶段;《钢铁全流程工厂供应链协同标准应用试点》入选全国第二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我市两家企业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集装箱底板用竹木复合板》正式发布,实现国际标准制定方面零的突破。 强化知产护航,激发创新创造动能。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体系成效显著,2024年,我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情况”指标跃居全省第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1766件,同比增长19.89%;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84件,同比增长37.74%;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34件,同比增长14.24%。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指导我市企业专利质押备案70件,质押备案数量全省第3,质押备案金额4.69亿元,成功助力62家民营企业破解融资瓶颈。查办知识产权案件170件,三元区专利侵权纠纷“以销代赔”调解新模式,被省局认定为全省三大指导案例之一,有效维护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秩序。(陈 睿)
-
16
2025-06
我市多举措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连日来,位于三元区莘口镇的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氟精细化学品二期技改项目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生产中。该项目投资1.05亿元,依托原有厂区空间,对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淘汰高能耗、低效率传统设备,引进自动化氟精细化学品生产装置及系统。 此次技改将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精细化管控,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超2亿元,用工减少55%以上,同时新增多条高附加值氟精细化学品生产线,为我市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是我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自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要求,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举措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技改创新方面,我市聚焦工艺提升、设备更新、新品开发等领域,鼓励企业创新攻关。海斯福全氟聚醚冷却液获首批次生产应用奖励,三洋造纸机械、清航装备新培育出2项省内首台(套)装备,毅君机械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金氟化工等4家企业的项目入选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名单。同时,积极用好国家“两新”、超长期国债、省级技改贴息等专项政策,落实“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项目推进机制。全市实施市级重点增资扩产项目44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32亿元,225项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推动31个“两新”项目入围人行再贷款项目,获银行授信16.49亿元、投放12.13亿元,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约6000万元。 推动“数实”融合也是重要发力点。我市聚焦智改数转,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专项行动,促成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三明分院落地,并与上海市13家头部服务商签约合作,为300家(次)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此外,还召开市级现场会3场、举办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3期。目前,鑫森合纤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中盛宏业等5家企业获评2024年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三明学院等3家单位数字化项目获评首批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市着眼产业生态化,率先在全省组建市级工业领域节能专家库,出台多个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清单。通过开展30余场次绿色诊断服务、对42家企业进行节能监察,解决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问题50个。推动15个项目列入省级工业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库,完成投资4.35亿元,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朱丹宇 通讯员 颜建福)
-
13
2025-06
厚植人才“沃土” 助力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6月10日,我市召开全面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民营经济是三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围绕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聚焦“引、育、留、用”四个维度,在高端人才引进、基础人才培养和青年人才储备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 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人才政策和实践举措逐步落地,正在为地方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智汇民企,升级“双招双引”智库专家平台 走进清流县氟新材料园区,“院士和专家团队”的身影已不再稀奇。我市聚焦11条特色产业链,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精准对接产业所需,为企业发展提供“靶向式”智力服务。 氟新材料作为我市优势产业,被列为全省首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等9名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团成员,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为了让高端人才不仅“引得进”,更要“留得下、用得好”,市委组织部不断拓展“人才飞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发挥沪明对口合作等优势,引导科技成果加速向本地落地转化。 目前已设立飞地研发机构和人才驿站12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余项,牵线上海、北京等地高层次专家人才300余人次来明考察对接。智库能量借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民营企业增添硬实力。 筑基强能,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提速 与其被动“等才”,不如主动“育才”。我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注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基础性人才的梯次培育。 近年来,依托各类科创平台新增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63家,助力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0个,带动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千人。在机制创新上,推出了“麒麟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品牌,聚焦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比武等多个维度,吸引青年人才和项目团队走进老区苏区。 2024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人才赛事15场,参赛人数突破5000人次,第二批、第三批“创业之星”“创新之星”相继涌现,一批技能型人才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全年新增认定产业高技能人才3800余人,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在实用型人才方面的短缺问题。 与此同时,《三明市民营企业基础性人才积分认定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自主认定空间和便利,目前,已组织开展基础性人才申报30余名。政策的灵活性正不断释放企业用人活力,也让人才流动更加顺畅、高效。 青春集聚,铺就校企联动青年成长通道 “扬帆绿都·圆梦三明”校园招聘、大学生实习计划等活动接连开展,为本地企业和高校青年架起“相互奔赴”的桥梁。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通过系列活动招引的青年人才已突破1100人,仅在今年3月29日,一场“高校毕业生三明行”活动中,就有155名高校毕业生与本地重点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三明技师学院、三明工贸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升级技能培训体系,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青年才俊“边学边练边成长”的平台正在不断延展。 下一阶段,市委组织部将围绕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紧扣“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基础人才自主培养,各类人才激励使用”的工作主线,加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余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