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孔焕南

独手老人的发明路
日期:2012-05-17 16:32 来源:市委文明办
| | | |

  建宁县大元村民孔焕南73岁了,早年从福建省机具厂机工学校毕业,先后在顺昌富文钢铁厂、建宁大元村造纸厂当机械修理工,跟机械打了几十年交道,两次工伤让他失去了整只右手和左手的中指,只剩四个手指的他一度绝望,是妻子的爱支撑着他。为了回报妻子,这位老人历时6年,耗资20余万元,用一只残缺的手造出了专利莲子剥壳机,改变了千百年来建宁莲农手工剥壳的历史。

  建宁是中国莲子之乡,建莲曾是古代贡品。每到莲子采收季节,村民用手工剥莲子很是费力,先要将莲子从莲蓬中剥出,再去壳,褪膜,通芯,全部手工操作,效率极低。一些农户种上三五亩莲子,全家人齐上阵,也要从早忙到天黑。在200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孔焕南看到老伴剥莲子剥得牙齿肿痛,很是心疼,立誓发明莲子剥壳机。

  于是,他在村口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自己的创作室,又添置了一些必备的工具,就这样一个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实验室建成了。这以后,孔焕南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莲子剥壳机的发明上。孔焕南凭着多年和机械打交道的经验,根据简易手推式去莲壳工艺的原理,开始研制莲子剥壳机。不久,他就遇到难题了,制作过程买材料需要资金,他就自掏腰包,为了能在解决制作中的问题,孔焕南没日没夜的忙着,经常忙着忘记吃饭。这些年来,为了搞发明,孔焕南节衣缩食,几年时间下来,他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在发明过程中,由于他的右手不便,这也给他带来不少困难,特别是遇到旋紧镙丝时,一只手没办法,他还得找人帮忙;为了加工铁件,他只能一只手慢慢地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底,他发明研制的第一台莲子剥壳机面市了。这台机器采用手摇式,内置充好气的自行车内胎,安装好一条刀片,通过旋转,莲子经过压迫,从内胎与刀片间通过,从而达到破壳的效果。剥壳机研制成功,效率也高了,但因莲子大小不匀,切割时有的给划伤了肉,有的壳和肉还不能完全分离,还得再用手来剥……为了能尽早攻克这些不足,孔焕南是又开始忙碌起来。他跑遍三明、福州、厦门等城市。一次偶然机会,在三明逛街时,发现店里一种泡沫软硬程度适中,符合自己的要求,便当场从店里问到生产厂家的地址和电话。材料买回来后,孔焕南又一心扑进了那个低矮的小平房里,他用泡沫代替自行车内胎,用弧形刀片加大切割可靠性,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8年夏天,孔焕南终于研制成功了手摇式莲子剥壳机,并于2008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因为孔焕南的发明意义重大,福建省科协和建宁县科协都对他进行了资助。2009年,孔焕南试生产了300多台莲子剥壳机,其中无偿送给均口、客坊、濉溪等重点产莲区的种莲大户100台,让莲农减轻了不少负担。为了帮助更多的莲农解决困难,2010年,孔焕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计划生产手摇式剥壳机1000台和适量的电动剥壳机,继续研发莲蓬脱粒机和莲子脱膜机,进一步推进建莲加工三项关键性技术的推广普及,争取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莲农受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