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一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制定《三明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全市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关键是人才”等理念形成共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推进,促进了人才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取得新进展;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引进了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不断增强;社会人才意识显著增强,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高。至2005年末,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4.4万人,比2000年末增长26.3%;专业技术人才10.49万人,比增25.03%;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3.1万人,比增70.89%;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从1:7.1:18.4调整为1:6.1:15.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初具规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8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市管拔尖人才88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累计招收博士后4人。引进各类人才118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13人;实施海外引进项目96项,引进海外专家114人次。全市高技能人才5601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5万人。人才队伍有力支撑推动了三明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五”计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
||
指标 |
“十五”计划目标 |
2005年完成情况 |
三支队伍人才总量(万人) |
14.4 |
14.4 |
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
4.8 |
4.8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10.49 |
10.49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
4.6 |
4.6 |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0.36 |
0.44 |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
- |
15 |
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 |
1:7.1:18.4 |
1:6.1:15.7 |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三支队伍人才总量比重(%) |
- |
58 |
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公务员总量比重(%) |
- |
75.15 |
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 |
- |
85 |
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结构(%) |
5:20:75 |
4.2:31.2:64.6 |
高技能人才(万人) |
- |
0.56 |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万人) |
- |
3.5 |
(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围绕省委“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三市”发展战略,立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的“四地”发展定位,不断完善“经济繁荣带、产业连接带、特色经济圈”的“两带一圈”发展格局,加快落实观念、战略、产业、市场、交通“五个对接”和思想解放、区域合作、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空间“五个突破”的发展举措,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关键在人才。省委、省政府对三明发展寄予厚望,省委卢展工书记对我市融入海西建设提出了“前锋、基地、枢纽、支撑”的要求,为我市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创造了新机遇,三明人才工作将进入整体性推进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比重偏低,工科类人才偏少;企业高、中级经营管理人员中,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偏少,懂技术、会操作现代设备的技工(师)型人才也相当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占农业人员的比重比例偏低,人才区域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现象较突出;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才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配置作用,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协调。“十一五”期间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应对这些问题,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大力加强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全局,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文化强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为主线,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坚持聚才、育才、惜才并举的方式,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要求: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和八项举措相结合,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结合,突出科技前沿,突出基础研究和基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
——坚持以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
——坚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市内培养和国内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市内,同时积极引进市外和海外人才智力资源;
——坚持改革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人才创新活力发挥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开发进展明显,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改善;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显著加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急需的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人才在区域、城乡、产业和不同所有制间分布逐步趋向合理;人才政策比较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形成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到2010年,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14.4万人增加到17.3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10.49万人增加到12.64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2005年末的4381人增加到7200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由1:6.1:15.7改善为1:5.4:9.4;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比重调整为4.6%、35.6%、59.8%,“3+1”产业集群人才加快增长;新增高技能人才1.2万人,其中高级工1万人,技师、高级技师0.2万人;新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6万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